海外猎头:3A员工薪资动辄翻倍,腾讯米哈游在北美有多「卷」?
3A大厂的老哥们准备动一动了? |
文/托马斯之颅
北美游戏圈的人才市场,正在遭遇一轮血洗。
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育碧:由于在开放世界品类的积累,这家大厂成了所有新晋厂商的挖角对象。据Kotaku的报道,为了避免人才流失,育碧加拿大团队已在11月涨过一波薪水:初级员工的涨幅为5%-7%,高级员工则能拿到最高20%的涨幅。而且报道特意提到,他们的竞争对手包括谷歌、Facebook、拳头和腾讯。
的确,如今天美、光子都在北美建立了研发团队,不少总监级别的关键人才也坐落在海外,和国内的团队一起远程办公。例如天美F1工作室在知乎上面,就表示会在美国洛杉矶、西雅图、加拿大蒙特利尔、新加坡等地协同开发(Co-dev)。
同样对北美人才虎视眈眈的还有米哈游。前一段时间,它在领英上表示未来两年内,要在蒙特利尔建立一个百人级别的开发团队,并让它和全球团队联手开发下一款3A级开放世界动作射击RPG。
更要命的是,国内游戏的公司的「钞能力」太过可怕。按照Kotaku的算法,在涨薪之后,育碧蒙特利尔初级员工的年薪大概有5.25万美元,而高级员工的年薪大概有12万美元——和国内动辄年薪百万的盛况显然还有一段距离。
这股在海外挖人的浪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现在海外的人才市场状况如何?未来游戏人才又会如何流动?前一段时间,葡萄君和坐标海外的资深猎头W聊了聊。
01
薪酬愈「卷」愈烈:
高级岗位跳槽即翻倍
葡萄君:在人才市场上,国内公司最喜欢挖的是什么人?
W:各个公司的需求不同。这里只从我了解的,腾讯网易和米哈游的情况来说。
从研发人才的角度看,国内公司比较喜欢资深的,至少有5-10年工作经验的,Title在Senior(高级)以上的人才。程序、策划、美术、TA(技术美术)、TD(技术策划)各个方向都是需要的,其中比较缺的是引擎、图形渲染、Gameplay和AI。从管理人才的角度看,比较缺的是各个技术方向的Director(总监)以及PM等等。
葡萄君:这些候选人为什么愿意跳槽或者回国?是因为国内公司开的价格更高吗?
W:每个候选人的情况都不同。从美国来说,其实有不少人是被动回国。
在美国毕业的应届生会有1-3年的OPT(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,即专业实习),这个时间段可以留在美国打工。3年期满后,你需要抽签获得H-1B工作签证,它最多只能续1次。如果6年之后你还想留下来,就要在这个期间找公司帮你申请绿卡。这个过程并不容易,很多人就因为这一点回国了。
来自维基百科词条
还有一些人是主动回国,这个原因就更多了。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;有的可能是前同事在国内做到了高管,在带一个新项目,找给了不错的岗位;还有的是做到了Senior的岗位,发现遇到了天花板,就想换个地方再拼一次。
葡萄君:海外游戏公司的职级划分,以及各个级别的薪酬大概是怎么样的?
W:国外游戏行业的职级划分相对简单。大部分公司入行的时候是Junior(初级),做几年可以把Junior这个词去掉,再做几年就是Senior——也有的公司是按照一级二级这样来分, 比如Engineer Ⅰ和Engineer Ⅱ。再往上就分别是Team Leader、Manager(经理)和Director。不过这里的Director可能只服务一个项目,要比国内更常见一些。
具体薪酬的话,据我了解,加拿大一个刚入行的Junior程序的年薪大概是5-6万加币(约合人民币25万-30万);在美国加州,可能是7-9万美金(约合人民币45万-58万);
如果后面做到Senior,在加拿大大概是10-13万加币,在加州可能也有十几万美金;做到Team Leader,也就相当于国内的主程,在加拿大可能会超过15万加币;再做到Manager和Director,大概就有20万-30万加币或者美金。
至于其他岗位和地区,美术的薪资要比程序低一些,策划跟美术差不多;如果是欧洲,那总体薪资会比加拿大再低一些。
葡萄君:海外公司的薪酬结构里面,会不会项目奖金更多一些。
W:每家公司都不一样。一般大公司还是以工资为主,项目上线的时候也会发一些奖金,但不多;小公司的奖金比例会更高一些。
比如加拿大有一家小型公司,今年上线了一款多人竞技项目,卖得还不错。里面一位资深画师的基本薪资也就8万多加币,但今年算上奖金,年薪一下子达到了十几万。
不过这个奖金是和销量挂钩的,只有第一年最多,第二年和第三年就越来越少。到了第四年,他们可能会再上线一款新的项目。
葡萄君:那像是5-10年经验的Senior人才,如果跳到国内的游戏公司能拿到多少钱?
W:要看具体的公司和职位。一般如果在海外3A大厂工作10年左右,然后在腾讯和米哈游这类公司拿到专家级别的Title,年薪至少会有100多万。
葡萄君:感觉初级岗位还好,但越往后海外和国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,甚至动辄翻倍。
W:对,海外的薪资结构相对扁平。以加拿大为例,这边一个Senior Artist的年薪可能是7万-8万加币,做到美术总监也才十几到二十万加币。所以回国翻个倍,拿到100多万还是比较正常的。
葡萄君:那这几年如果往国内公司跳槽的话,大家的薪酬涨幅怎么样?
W:因为除了腾讯网易,像是米哈游、莉莉丝、FunPlus这样的新兴公司也开始「内卷」,所以上涨得还是很快的。
前些年米哈游曾经从国外挖了一个Senior级别,从业10年以上的策划,当时开价90多万;但没过多久,同样级别的Offer就达到了100多万;到了今年,如果挖过来是让候选人负责一个模块,比如担任关卡策划的组长,这样的资历我估计应该能拿到200万以上的年薪了。
葡萄君:我听说一些总监甚至能拿到300万-500万?
W:是有听说过,比如我认识一位朋友前两年从海外回国,去了某大厂负责引擎技术中台。最近字节和拼多多都想挖他,Offer开到了400多万。不过目前我还没接触过500万以上的案例,可能只有王炜这样的大神才能做到吧。
王炜于年初加入了FunPlus
02
腾讯米哈游最能抢人,
3A大厂员工都很吃香
葡萄君:在你的感受中,国内游戏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北美大量招人的?
W:我个人感受是在2018-2019年左右。那两年我们发现圈子里有好几个人决定回国。
比如Clark杨佳阳,他之前在育碧负责关卡,后来去了腾讯NExT做创意总监;还有弋振中,他之前在微软Xbox,后来去了米哈游做《原神》的技术总监。他们的回国在海外圈子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。
弋振中曾表示,《原神》上线一年半之前主机版本开发仅有他一人攻坚
在这之后,腾讯、网易、米哈游这几家公司对3A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,身边被挖回去的研发朋友也越来越多,每年都陆续有一些朋友回国。
后来在2019年,网易在蒙特利尔建立了一个Office,之后中国游戏公司的招聘模式从挖人回国,慢慢转向在北美建立团队。现在光子、天美在LA(洛杉矶)、西雅图和蒙特利尔都设了点,米哈游在蒙特利尔和LA也在招人……整个就是一个北美的抢人大战。
葡萄君:现在哪些公司抢人抢得最凶?
W:应该说各家公司都在抢:腾讯、网易、米哈游、FunPlus、智明星通、心动、沐瞳……不过从目前披露的工作室规模来说,可能还是腾讯和米哈游的招聘力度最大。他们都计划在蒙特利尔设立百人以上的工作室。
葡萄君:腾讯在北美的布局我们报道过不少,但米哈游的情况我们还真不太了解。
W:他们在蒙特利尔和洛杉矶都设了Office,目前人数不算多,但都很资深,比如LA有前《战神》的策划和前顽皮狗的程序。后者先是在腾讯北美做了一年多,之后又被米哈游挖走了。
至于在蒙特利尔,我听说他们也招到了多位资深研发人才,并且从育碧挖了一个PM负责人。另外他们有些职位支持在全加拿大境内remote(远程办公),所以也有多伦多和温哥华的资深人才加入。
不过现在无论是天美、光子还是米哈游,在北美不同地区的团队大多都只有几十个人。像腾讯蒙特利尔的一些团队可能刚刚有了制作人和几名总监,还算是在初创阶段。
葡萄君:他们招的都是华人吗?我看好像也有一些外籍人士。
W:不都是华人。当然,对中国公司来说,华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会更有优势。不过公司招聘还是更看重能力,特别是一些稀缺岗位,比如物理引擎、动画程序这种专家岗位本来人就不多,可能一家公司,或者一个大的3A项目里也就1-2个。在这种情况下,是不是华人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而且如果想在本地建立办公室,你一般都要保证本地员工的比例。随着这些团队人数的扩张,后面本地老外员工肯定会占大多数。另外像Studio Head(工作室负责人)和Lead Producer(首席制作人)这类高管职位,也会更倾向于招本地老外。
葡萄君:比较好奇,米哈游和腾讯的薪酬谁会更高一些?
W:不好说,因为薪资结构不太一样。比如腾讯的Package里有股票,米哈游给的全是现金。对于某些人来说,可能现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;但对另一些人来说,又可能更看重股票的升值潜力。
葡萄君:哪些海外公司的人才最受欢迎?我发现因为国内公司都在追求工业化,现在育碧的人特别吃香。
W:育碧的工业化确实做得不错。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在上海育碧做项目管理,后来去了美国Insomniac Game做了《漫威蜘蛛侠》,他跟我说育碧那套流程在美国公司也是通用的。再后来,他好像就被腾讯挖走去做制作人了。
不过我觉得只要是知名3A大厂的人才,对国内公司的吸引力就都很大。我认识一个朋友,他在美国参与制作过一款被评为年度最佳游戏的3A大作。他回国时也就硕士毕业了2年多,但同时拿到了叠纸和米哈游的Offer。刚开始米哈游开了50-60万,叠纸听说之后就直接涨到了70多万,把他抢了过去。
葡萄君:是不是体量更小的公司,往往要开出更高的价格来招揽关键人才?
W:薪酬福利肯定很关键,但也要考虑到项目、职位、雇主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的因素。我有好几个朋友,和国内多家公司都谈过,但几年过去了还是不动。就是因为他们对国内的公司还是有一些顾虑。
另外如果是纯手游公司,对海外3A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也不是那么大;而米哈游和腾讯网易都在做3A级别的游戏,而且前者做出了《原神》,后者一线大厂的实力也摆在那里,他们相对就好一些。
03
想挖更多海外人才,
国内公司还差在哪里?
葡萄君:和海外公司相比,国内公司的雇主品牌都差在哪里?
W:首先是项目的吸引力。做游戏的朋友一般都很热爱游戏,很多人出国就是为了进一家3A公司,做一款3A游戏,哪怕钱不多我也愿意。
其次是企业文化,海外会更讲究多元、包容,以及工作和生活的Balance(平衡)。
葡萄君:我听说一些3A大厂加班也很凶?
W:像R星和顽皮狗这样的公司加起班来听说确实很厉害,但海外的整体情况还是比国内好的。
另外同样在北美,加拿大也会比美国清闲一些——一个在Epic蒙特利尔做资深策划的朋友告诉我,他去美国总部出差的时候,就觉得那边加班要比加拿大多一些。
加拿大的有些公司很不一样,面对人才竞争,他们的薪酬涨幅不太大,但会有其他的办法。比如前一阵子Eidos蒙特利尔工作室就推出了每周四天工作制。
葡萄君:你对希望在海外挖人的公司有什么建议?
W:首先要尊重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。有些国内公司的招聘要求,会注明男性优先,或者45岁以下,但在国外提这些要求会有法律上的风险,猎头也很难按照这个标准操作。
另外还有HR希望了解候选人目前的薪水,这个也要看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。在加拿大还好,但在美国的一些州,比如加州你就不能这么做。同理,问候选人是哪里人,家庭情况怎么样,这些都属于私人问题,是不合适的。
最后,我感觉海外游戏圈更像是一个卖方市场。特别是对资深人才而言,你是要邀请候选人入职的,姿态可以适当放低一些,沟通时也要更注意专业度。
有的公司会比较随意,比如告诉候选人我这里有很多岗位,欢迎你来应聘。结果候选人投了简历之后,又说公司现在没有岗位了,这给候选人的感觉就不太好。
还有一些公司职位的Title、JD等各方面不明确;或者Recruiter(招聘者)的专业度不够,联系了资深候选人,结果给了一个Junior的职位等等……海外的圈子很小,一个人在群里吐个槽,第二天半个圈子就都知道了。
04
未来:游戏人才
跨国流动会更加常见
葡萄君:你如何看待未来游戏人才跨国流动的趋势?
W:伴随中国游戏公司的发展,国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应该会越来越频繁。刚刚我们聊的主要是这两年研发岗位的变化,但其实那些出海的手游公司早就在海外招人了。
比如很多公司想做全球化的内容,为了匹配欧美文化,他们就会招English Native Speaker(以英语为母语者)来做Narrative(叙事),也就是剧情策划。还有一些做全球产品的公司,也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负责运营的本地办公室。
葡萄君:除了北美,国内的游戏公司还在关注哪些新的海外地区吗?
W:欧洲整体倒还好,不过似乎也有点儿「卷」的势头。像是FunPlus就在欧洲瑞士设立了一个全球总部,挖了Zynga的高级副总裁担任CBO(首席商务官)。还有就是北欧,比如瑞典最近几年游戏产业发展得不错,听说薪资也涨了不少。而且那边假期很多,这种如果光靠薪资就比较难挖。
在亚洲就是新加坡和日韩了。比如新加坡有一些3A公司的工作室,我听说腾讯在那里在招人,IGG也把名义上的总部放到了那里。还有很多中型公司希望在那儿搭建海外市场发行的团队。
葡萄君:想想还是挺感慨的,当年去海外打工好像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,但现在我们都在挖3A大厂的人了。
W:是啊。我认识很多朋友,当年先是在海外3A大厂的中国办公室工作,之后内部转岗到加拿大,再利用政策拿美国的签证。那时很多人都想出国,但现在想出来的人已经没那么多了。
游戏葡萄招聘产业记者/内容编辑,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可了解详情